人民热评:永久基本农田为何被建筑垃圾掩埋?

近日,有媒体接到群众反映,在湖南、江西的个别地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包含危险成分的工业固废,还存在着违法违规堆存、填埋的乱象。
在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的黑家湾社区,记者发现一个地块明显比周围的田块高出近一米,地上不见任何庄稼,覆土层下面水泥块、钢筋等建筑垃圾随处可见。当地村民告诉记者,2024年11月,当地媒体曾对这块永久基本农田被违法违规堆存建筑垃圾的现象进行了公开报道。随后,雨湖区长城乡政府表示要立即落实整改措施。然而,所谓整改只是进行了简单覆土,建筑垃圾清运工作并未开展,这块永久基本农田依然面临着被撂荒的境地。
与此相类似,在江西萍乡市湘东区岩下里地块,违规占地52.6亩,露天堆存建筑垃圾、工业固废等56万吨。当地一些群众告诉记者,去年主管部门也曾前往现场调研问题整改工作。时隔近一年时间,原本的“渣山”并没有消失,反而还在不断“生长”。
如何处置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事关生态环境保护,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固废法,工程施工单位应“按照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不得擅自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现实中,固废处置涉及收集、贮存、运输等多个环节,以及住建、环保、自然资源、交通等多部门,由于监管部门多、责任链条长,很容易因各自为政形成监管盲区,给不法人员留下可乘之机。
然而,发生在湖南湘潭和江西萍乡的建筑垃圾乱象,显然不仅仅是不法人员“钻空子”这么简单——其中乱象早已曝光,相关部门也早已介入,“垃圾山”不仅没有被消除,反而逆势“生长”。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有些地方为了掩人耳目,在“垃圾山”上覆盖了土层。如此欲盖弥彰的行为,无疑是假整改,真糊弄。究其原因,固废处置需要投入技术和资金,如果缺少强有力的制度约束,相关各方很容易出于利益合谋试图将固废垃圾“一扔了之”。
2024年10月25日,住建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及国家铁路局,对城市建筑垃圾整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重拳出击,力求实效,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全链条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协同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整治建筑垃圾乱象“严”字当先,必须完善固废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全流程排查工作,加大对偷倒乱倒、非法转运等乱象的打击力度。此次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后,江西萍乡表示,对全市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开展专项整治,坚决遏增量、消存量,进一步健全完善常态化治理机制。
实际上,建筑垃圾并非一无是处,如果回收处理得当,也可以尽可能实现回收利用。近日,生态环境部就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建筑垃圾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份技术规范构建了建筑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覆盖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到处置的全流程,旨在推动建筑垃圾规模化利用,实现变废为宝。
建筑垃圾资源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明确责任、强化管理的同时,积极探寻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新场景,以资源的眼光去看待城市建筑垃圾,是一篇值得浓墨重彩的大文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