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船工号子穿越历史长河(暖闻热评)

【人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苏平
【故事】澧水,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曾是湘西北水运交通大动脉。船工们为统一步调、集中力量,喊出的号子声震江岸,澧水船工号子由此诞生。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苏平从小生活在澧水河畔,他多次沿澧水走访,查阅县志资料,采集词曲唱腔。在黄苏平等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2006年,澧水船工号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点评】
没有工整的曲调,也没有华丽的唱词,澧水船工号子是纤夫拉纤时的即兴创作,记录着船工与激流搏斗的豪情、与命运抗争的坚韧,富有浓浓的“泥土气”。黄苏平青年时期深入船工的真实生活,原生态地记录下老船工们口中的唱词,抢救式地保存了很多濒临失传的曲调,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资源。
澧水船工号子,具有“见人唱人、见物唱物”的特点,人们对船工号子的记录和整理,并不局限于表面的声腔,而是深深扎根于历史地理、社会实践和文化土壤。比如,澧水船工号子中有“上河腔”“下河腔”之分。光看形式,“上河腔”高亢响亮,快速有力,衬词较多;“下河腔”曲调舒缓、优雅,节奏比较缓慢。但挖掘与传承并不止于此,人们探幽钩沉,逐渐了解到:“上河腔”之所以呈现这样的特点,是因为在石门县以上、桑植县以下,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岩石较多,行船难度大;而“下河腔”多处于从澧县到津市市、安乡县的平原地带,地势平坦,河道宽阔。一声声号子,勾勒出一幅澧水沿岸风光图。
这恰恰印证了非遗保护与传承背后的一个重要逻辑:文化因真实而生动,因扎根实践、映照社会而拥有丰富多彩的样态。如果说过去的船工号子,因记录了社会百态、抒发了劳动者悲欢,才有了穿透历史的分量,那么如今化身非遗项目的船工号子,同样要展示出时代的风貌和人民的心声,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当下,有一些非遗项目陷入“博物馆式保护”的误区,脱离生活语境成为橱窗展品。表面上看,非遗项目原样无损地“珍藏”了起来,实则依然面临传承难题。
让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力,一方面,要做好“形式创新题”,用当下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激活古老的文化符号。湖南文理学院师生以船工号子为基础,打造情景舞蹈《澧水船夫》,利用光影技术重构“闯滩”的惊心动魄;澧水黄家套景区推出船工号子研学活动,让学生和游客沉浸式体验撑船拉纤。在常德河街,曾经被认为是“中老年爱喝”的非遗擂茶,如今借用奶茶、围炉煮茶等方式实现口感改良、形式创新,受到更多年轻人喜爱。擂茶背后所蕴含的本地风俗、文化,也得以保留和传承下来。目前,常德河街有83个非遗项目无缝融入街区业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正在实现从“输血式保护”到“造血式生长”的转变。
这些实践充分揭示:形式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用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等方式,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融入现代生活。
另一方面,还要答好“价值共鸣题”。保护非遗,既要注重复刻技艺的“形”,更要关注如何留住精神的“魂”。如今澧水之上,早已没有了摇橹和拉纤的船工,但号子中蕴含的奋斗精神和乐观态度等元素,仍旧引发人们的共鸣,吸引人们研学、体验。在长沙,新国风沉浸式幻境秀《新刘海砍樵》不仅再现这一经典爱情故事,同时也巧妙融合湖南花鼓戏、湘绣、织锦、竹编等非遗元素,让湖湘文化深入人心。古老的花鼓戏重新抖擞精气神,成为年轻人的打卡新选择。
由此不难看出,以传统技艺的“形”承载好精神内核的“魂”,助力非遗在科技赋能中焕发新姿,在生活浸润中延续文脉,我们的文化基因必将永不褪色。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2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