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我国夏粮稳产丰收

从三农“压舱石”看中国稳定性和确定性

盛玉雷  石 羚  刘少华  李铁林
2025年07月11日06:2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小字号

  “三农”稳,天下安。

  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夏粮产量达到2994.8亿斤,总体保持稳定。克服前期旱情等不利气象因素影响,夏粮丰收来之不易,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发布通知,组织开展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致力于构建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乡村居民出行体系。

  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要求“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乡村产业,以科技赋能、以改革驱动,“压舱石”稳如磐石。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把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5%左右,将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为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带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把握中国稳定性和确定性,三农“压舱石”是一个特殊视角。

  (一)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

  稳固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关键在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沙漠种粮”成为现实。这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4万多亩由沙化盐碱地改良来的麦田完成收割。

  湖北黄梅县,破解夜间抢收照明难题。暴雨来袭前,新开镇下洲尾村将LED灯绑上无人巡航机,4盏150瓦的灯照亮农田。

  江苏盱眙县,“割拉碾晒藏”一体化。使用无人驾驶收割机,北斗系统规划最优路线,不重割、不漏割,移动烘干车开到田间地头。

  …………

  从“靠天吃饭”到“靠技术吃饭”,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面朝屏幕背靠数据”,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照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成色与底色。

  一粒种,千钧重。从优质抗病玉米品种“中玉303”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超1000公斤,到抗倒大豆新品种“中黄301”创亩产超360公斤高产纪录……中国粮主要用上了中国种,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一片田,万畴平。截至去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节水、节电、节肥、增产等方面效果显著。

  …………

  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科技、政策、法治同向发力,农业现代化展现新气象。

  “犁地不用牛,种地不跟耧,浇水不拿锨,喷药不进田,收麦不带镰,晒麦不用场,卖麦不用忙”的“新农谚”,成为乡村新写照。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建设海上牧场,丰富“森林粮库”,促进藻类食物开发,开拓新型食品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谁来养活中国”?中国早已给出了确定答案。

  (二)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广袤农村地区蕴藏着消费升级的巨大潜力。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实际增长5.9%,高于城镇水平1.1个百分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意愿增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引擎。

  顺应农村居民的新消费需求,新能源汽车“赋能新农村,畅享新出行”。

  白天开新能源汽车去大棚干活,晚上到村里的公共充电站充电,这是山东寿光市三元朱村一名“新农人”的寻常一天。

  浙江温州市洞头区大三盘岛上的擂网岙村,停车场里配备7个充电桩,让自驾来村里的游客增长了约两成,为消费“充电”。

  以旧换新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县域乡镇充电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预计到2030年,中国农村地区汽车千人保有量将近160辆,市场规模或达5000亿元。

  从“自行车王国”到“电动汽车大国”,车轮上的生活变迁,不只发生在城市,也发生在广大农民身边。

  今年,新能源汽车下乡的车型数量增至124款,产品矩阵从普通家用车拓展至越野皮卡、轻型商用车等多种车型……供需之变,折射的是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与品质之变,让我们看到乡村全面振兴的光明前景。

  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亿万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释放的是巨大创造动能和消费潜能。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换个角度看也蕴含着发展的强大势能,更是大有可为的舞台。

  畅通工农城乡循环,对于增强我国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纵深。

  (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

  海南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2万多亩土地九成多被火山岩覆盖。

  引进“种在石缝里”的石斛,变“绿色资源”为“美丽经济”,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的1.4万元提高到2023年的3.4万元。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来到这里,强调“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这是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所在。

  在广西察看万亩甘蔗林,在甘肃考察花牛苹果基地,在云南调研现代花卉产业园……“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从“苹果村”,到“木耳乡”,再到“花卉园”,无不表明,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以创新夯实产业基础、构筑竞争优势,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就能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数据显示,全国已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4068个,建设农业产业强镇1709个,形成22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

  今天,“有奔头的产业”“有吸引力的职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重塑新时代的乡村图景,在乡村诗意地栖居正成为现实。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是过渡期最后一年。

  “要深入研究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的有效措施,稳步增加城乡群众收入。”

  从决胜“十四五”,到谋划“十五五”,再到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造福人民是根本价值取向,聚合的是亿万人民的磅礴伟力。这正是中国稳定性和确定性的根本所在。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1日 05 版)

(责编:白宇、曲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