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紧智驾汽车发展“安全带”(评论员观察)


点击播报本文,约
强化监管,有助于引导车企专注提升产品品质,也能提醒驾驶人正确对待辅助驾驶技术,避免安全事故
把安全冗余留足、把品质底线筑牢,坚定“优质优价”的追求,才能让技术创新打开发展的增量空间
不久前,《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发布。征求意见稿提出,企业向消费者提供有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驾驶自动化等级、系统能力等信息时,不得做虚假、夸大系统能力或引人误解的宣传。
智能跟车、自动超车、代客泊车……如今,能提升驾驶效率和舒适度的辅助驾驶系统,成了很多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标配。这既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也为汽车产业开辟了新增长点。然而在营销过程中,有的车企夸大宣传辅助驾驶系统能力。一些消费者受到误导,以为只要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就能“脱手脱脚”“躺平睡觉”,为交通安全埋下隐患。强化监管,有助于引导车企专注提升产品品质,也能提醒驾驶人正确对待辅助驾驶技术,避免安全事故。
创新无远弗届,但安全始终是汽车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发布电动汽车电池新国标,要求升级为“不起火、不爆炸”;拟出台标准规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要求企业不得通过远程在线升级方式来隐瞒缺陷……一段时间以来,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有力举措,为行业发展拧紧“安全阀”、系紧“安全带”。对企业而言,唯有将安全第一的理念贯穿于从研发到宣发的全链条,确保技术进步实实在在服务于人、造福于人,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赢得信任和支持。
汽车智能驾驶技术方兴未艾,有人担心,如果管得过严,会不会损伤“创新的苗芽”?问题的关键不是监管是否过严,而在于如何依法监管,才能让安全保障与创新活力的“跷跷板”实现平衡。比如《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强调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个人乘用车出行”场景,并提出自动驾驶汽车运营、网络、数据等方面安全保障的要求。目前,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从60平方公里扩大至600平方公里,已向超1000辆车发放测试牌照,测试里程数超3800万公里。
智能驾驶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技术演进规律决定了,一口吃成胖子并不现实,技术成熟离不开长期、大量的试验和训练作支撑。从各地实践看,用改革的方式、法治的思维、试验的办法,指导研究机构和经营主体统筹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科技创新与安全保障,才能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既活力奔涌又规范有序的发展局面。
不仅是汽车,任何产业创新都不能偏离安全的轨道。统筹活力与秩序,才有市场的欣欣向荣。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越是技术迭代迅猛,越要警惕“萝卜快了不洗泥”的隐患。诸如为抢占市场风口,压缩研发测试时间、隐瞒设计缺陷之类的操作,看似先人一步,实则急功近利、害人害己。把安全冗余留足、把品质底线筑牢,坚定“优质优价”的追求,才能让技术创新打开发展的增量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当智能网联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管理系统”也要跟上节拍;当人工智能渗透日常生活,规范准则也要更新完善;当生物医药进入创新深水区,法理伦理的底线不能僭越……乘上技术的高速列车固然令人欣喜,但唯有持续提升安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我们才能驶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5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