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观礼座椅“再就业”,不仅是物尽其用(纵横)

王 彬
2025年09月19日05:5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天安门广场阅兵观礼座椅,最后去哪儿了?据《北京日报》报道,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会场的室外空间,随处可见一排排红色座椅,不时有游人坐在上面休息。原来,一部分观礼座椅被挪到了这里服务服贸会,继续发挥它们的价值。不仅如此,广场红旗阵、地毯、长城年号台等多类景观元素都会被复用。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景观元素,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厚重的时代记忆。所以,当这些景观元素实现“再就业”,出现在街头巷尾,出现在群众需要的地方,融入城市发展肌理和市民生活日常,也意味着其浓缩的纪念价值与意义,以另外一种方式得以延续和升华。这更是对历史性记忆的一种别样传承,激励大家赓续精神、勇担使命。

  从另一方面来说,群众对这些景观元素都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丰富它们的使用场景,有利于让群众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庄重。网友表示:“坐一下,是不是也算隔空参加阅兵了。”它们让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细微的市民生活温柔相接,成为一种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资源。

  从节俭和实用的角度来说,任何东西,若能物尽其用,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无论对人还是对社会,都大有裨益,是值得推崇的发展智慧。天安门广场上的景观元素,被系统化、多场景再利用,成为一个“物尽其用”的标志性案例,具有引领和示范价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景观元素的二次复用,是依据新场景精准适配的结果。这么做,既符合现实需要,又能为相关场景添彩;既促进了公共资源的循环利用,又能让相关景观元素在新场景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比如,首钢园分到的1508把座椅,就完美匹配工业遗存与现代时尚交融的风格特色,有“1+1>2”的视觉效果与功能体验。这种“得当”与“融合”,体现出公共管理在精细化、可持续方向上的进阶。

  绿色、节俭和务实理念,贯穿于此次抗战纪念活动始终。比如,当天的礼炮,运用了先进的环保技术,使得鸣放后无固态外抛物,真正做到了环境零污染。

  景观元素再利用的故事,诉说着一个大国对资源的珍惜、对人民的贴近,以及将国家宏大叙事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的努力。中国正用这样的细节向世界表明:真正有意义的宏大,不仅在于盛典的辉煌瞬间,更在于如何让这份辉煌化为绵长温暖的日常之光,照耀每个普通人的平凡时刻。

  (摘编自《浙江日报》)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9日 05 版)

(责编:赵欣悦、曲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