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文化名片变发展品牌(现场评论)


点击播报本文,约
文化是底蕴,更是资源;科技是支撑,更是动能。以人文鼎盛带动经济繁荣,以科技赋能推动人文日新
近来,不少外地游客提着行李箱直奔M511光影汇。这个位于浙江杭州西溪路的“M”字母造型建筑,依托现代光影技术,成为视听沉浸式体验的“微乐园”,吸引了大批客流。
笔者也来到这里,体验8K投影、三折LED屏和VR互动技术打造出的沉浸式光影项目。置身其中,仿佛推开“时空之门”,不仅可以“走进”星空,还能“触及”名画,体验感满满。
如今,科技与文化交互日渐频繁,消费场景与文化业态愈发多样。一些新奇、酷炫的“玩法”,让公共空间变身科技馆、美术馆,也延展了文化体验与文化消费的边界。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2003年7月,在总结浙江经济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八八战略”,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以政策为杠杆、以平台为纽带、以空间为载体,构建“文化—科技—产业—人才”共生系统,有利于文化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集聚,让人文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政策护航。以杭州西湖区为例,近3年来,投入文创资金超5000万元,构建了“创业启动+贷款贴息+直投基金”全周期支持体系。同时,西湖区还结合实际制定产业政策:鼓励文化企业应用各类数字技术,按照项目实际投资额5%给予一次性补助,单家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50万元。今年一季度,西湖区文化产业营收达101.6亿元。从实践来看,专项资金扶持和精准政策引导,常常能在促进文化业态发展上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文化需要载体,发展文化产业也离不开平台建设。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风靡全球,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点燃“唐诗热”,《浪浪山小妖怪》成为国产二维动画电影票房冠军……这些优秀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杭州的艺创小镇。这里曾是被关停的水泥厂,得益于杭州推进之江文化产业带和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10余年间,汇聚了3000余家文创企业。平台牵线,行业集聚,创业主体多、资源多,相关企业互相借鉴、合作共赢,让更多产业项目加速落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文化为魂、产业为链,助力实现文化兴、产业旺的双赢。
文化越繁荣,城市越有吸引力。西湖区的三墩粮管所和碾米厂旧址,以“艺术+文创”的方式焕新后,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萧山区利用闲置的农资仓库,打造浙农·东巢艺术公园。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营收突破6亿元,成为辐射周边的文化体验地、消费集聚地,汇聚起“人间烟火气”。以文化赋能更多城市闲置空间,文商旅融合的潜力将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将会更强。
在浙江,西湖美景、良渚古城、乌镇水乡……独具魅力的文化名片越擦越亮;动漫游戏、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充满创新的产业品牌名声在外。文化是底蕴,更是资源;科技是支撑,更是动能。以人文鼎盛带动经济繁荣,以科技赋能推动人文日新,定能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有机统一。
(作者为本报浙江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1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