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人民体谈

人民体谈:健身“送课上门”,激活体育产业新活力

方 可
2025年10月28日13:01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手机一键下单,教练携器材上门,小区空地秒变健身训练场……如今“体育外卖”成了健身圈的新潮流。这种把“体育课”“配送到家”的模式,既像餐饮外卖般便捷,又能精准对接健身需求,虽仍带着新事物的青涩,却为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体育外卖”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精准投喂”多元需求。对家长而言,它解决了“接送难”的痛点,不用再为带娃赶培训班奔波,省时又省心;对学生来说,一对一的训练更有针对性;对上班族和银发族,碎片化的体态矫正、适老化锻炼指导,完美适配了快节奏生活与健康刚需。这种“时间地点你定,器械计划我备”的灵活性,让健身从“麻烦事”变成了“随手办、随地办”。

数据显示,国内现存5.23万家体教培训企业,2024年新注册量同比增长7.7%,北京某平台上线10个月用户就破30万,复购率达45%。对从业者而言,这种方式更加灵活,突破了区域和时间限制。零场地成本也让课程价格更亲民,实现了“消费者得实惠,从业者多赚钱”的双赢。

热潮背后是设施与习惯的双重支撑。硬件上,全国484万个体育场地、人均3平方米的运动空间,加上口袋公园、社区空地的普及,为“上门授课”提供了天然教室;软件上,近年来国家力倡全民健身,群众健康意识进一步觉醒,加上上门经济的普及,让消费者对“送教上门”接受度拉满。更关键的是,单次付费、即时评价的模式,戳中了传统培训“预付费跑路”的痛点,让消费更安心。

不过新事物难免有“成长的烦恼”。教练资质极易“开盲盒”,有些甚至未经培训就上岗;场地安全也存在隐患,部分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备仍不健全;纠纷维权“扯皮难”更可能会成为“劝退”理由之一。个别平台的“短期提分”宣传,还可能引发“内卷”,违背健身的初衷。

但瑕不掩瑜,“体育外卖”的创新价值值得肯定。它打破了体育培训的场地枷锁,推动体育产业从“重场馆”向“重服务”转型,更让全民健身触手可及。只要监管跟上节奏,借鉴其他网络平台预约行业的资质审核、评价体系,筑牢安全底线,这颗体育产业的“新星”就能持续发光。毕竟,能让健康服务“即时达、随时有”的创新,终究会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助力。

(责编:徐玉涵、曲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