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开门”这个科学方法(纵横)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上海“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几个月内,收到社会各界意见建议3.4万余条。其中,既有来自规划专家、战略科学家等的专业建议,也有群众的真实心声。这些建议,将在经过深入分析后被充分吸收采纳。
“开门编规划”,是要求,也是智慧。各地区编制规划,历来重视广泛吸收汇聚各方经验智慧,让不同群体的真知灼见都能得到体现,从而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共识。比如,上海“十三五”规划编制期间,众多市人大代表提出的为户外劳动者设置“爱心小屋”的建议就被纳入规划。如今,这已成为上海的一道人文风景。
规划事关全局,也事关个体。编制规划是一个多方互动协商的过程,也是一个集聚社会不同领域和群体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一线从业者说话,让普通市民发声,十分重要,因为他们对发展的细微之处有着最为直接和真切的感受。他们提出的建议常常能切中日常生活,直指问题所在。这些带着洞察与温度的建议,让规划在保持科学性、严谨性和专业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接地气的亲和力。
其实,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本就是规划编制的方法论。今年,上海多部门已联合组织召开了77场市民圆桌会,聆听了1900余名市民代表的心声,内容涉及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其中不乏“金点子”。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的成效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息息相关。当人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发现自己的参与能改变城市未来面貌时,他们对规划的认同感便会进一步增强。有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规划的实施将更为顺畅。
“开门”这个科学方法,不只适用于编制规划。发展事关千家万户,任何一项决策都可能牵动日常生活,只有让更多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让群众声音在决策过程中得到充分表达,政策的制定才能更加精准,执行才会更加顺畅。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城市治理与发展需要更多智慧和更广的视野。一座人民城市,要让每个生活于其间的人都能成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摘编自《解放日报》,原题为《“开门”的道理,不只适用于编制规划》)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30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