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点击播报本文,约
乡村文旅莫入“造景”歧途
湖南省长沙市 周新寰
柴火堆被刻意刷上“福”字,农具被改造成打卡装置,跟风模仿“网红爆款”盆景拼盘……当前,文旅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但在流量经济的驱动下,一些地方却陷入了“造景”式营销的怪圈。
乡村文化承载着深沉的乡愁,其魅力从来不在刻意设计的符号里。山村晒秋,有天人合一的智慧;宗族祠堂,体现着家族传承。乡村文化之所以动人,正在于它们植根于真实且鲜活的日常生活。倘若纷纷跟风“造景”,不仅会造成“千村一面”的同质化与“表里不一”的割裂感,还容易给村民的生产生活添乱,破坏乡村文化的根基,导致“失真”甚至“失根”。
发展乡村文旅应注重形神兼备、融合发力,在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IP上下功夫。要因地制宜,在留住乡村自然美景、田园生活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建筑美学、民间艺术、民俗节庆、美食小吃等特色文旅资源,孵化多元融合的沉浸式消费场景,让游客感受到“活化的乡村”而非“摆拍的道具”。唯有如此,乡村才能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心灵原乡,乡土味和烟火气才能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发展活水。
点赞慈善账单“分毫必晒”
辽宁省抚顺市 许华凌
近日,广西百色市慈善总会发布的一份“分毫必晒”的收捐资金及使用基本情况获得广泛好评。这份公示不仅完整呈现捐赠记录,还精确标注了捐赠时间及资金用途。
“十四五”时期,我国慈善事业加快发展,年度慈善捐赠总额最高突破2000亿元,慈善氛围更加浓厚。与此同时,公众对善款利用的透明度也提出更高要求。推行透明慈善,让每一份善意都可追溯,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公众的信任,激发更广泛的慈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打破“唯金额论”,强化大额捐款与小额捐赠在道德意义上的平等,诠释“涓滴成海”的慈善理念,赋予小额捐赠者更多参与感、成就感,促进形成人人参与慈善的良好局面。
也要看到,更高的透明度也对慈善机构的技术应用、财务审计、项目管理等提出了更多挑战。对此,机构应更加注重自身机制建设,在内部管理上下更多功夫。此外,追求公开透明也应兼顾人文关怀。比如,避免过度披露受益人隐私,以动态反馈机制建立捐赠者与受益人之间的互动桥梁,等等。实现健全的管理机制与周到的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慈善事业必将续写更多暖心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5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