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地区是依托本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发展起来的特殊类型区域。长期以来,资源型地区对保障能源资源供给、维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4年元旦假期,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元旦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和收入均创下历史新高,出游人次高达1.35亿,同比增幅155.3%,与2019年同期比亦有9.4%的增长;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97.3亿元,同比增长200.7%,较2019年同期增长5.6%。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虽然面临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以及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压力、克服困难,着力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力推动中国经济在爬坡过坎中锐意前行。
过险滩、闯难关,谋发展、促改革……回首一年不平凡的历程,中国经济在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内部“三重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下,顶住了压力,稳定了规模,提升了质量,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以改革为先导、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添活力,这是中国发展动能澎湃的重要原因。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商业首飞,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完成出厂验收,我国自研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脉”实现产业化制造……2023年以来,科技创新捷报频传,科创成果接连涌现,为助推高质量发展、澎湃经济新动能,激荡着无穷力量。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工作时指出,要“先立后破”“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这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
拥有2500万个零部件、总电缆布置长度达4000多公里的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命名交付;首套自主可控抽水蓄能电站励磁系统通过鉴定,实现“芯片级”自主可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外贸“新三样”凭借新技术、新产品脱颖而出,扬帆出海、叫响全球……一系列成就和突破,刻印下今年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加快恢复向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坚实步伐。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
做好经济工作,“稳”和“进”辩证统一、互为条件。 新时代以来,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
神舟入苍穹。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不久后,神舟十五号和神舟十六号两个乘组六名航天员将会师空间站。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6%;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到18.45亿户,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日前,国家网信办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一个个耀眼数据,一项项惊人纪录,彰显着2022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也描绘出2023年数字发展的崭新起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党中央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开放性系统,既包括建筑、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也包括人车物等各类主体,更涵盖水电气等各种要素。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张,各种数据信息在空间上纵横交错,由此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给城市治理带来诸多挑战。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4月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并延续恢复向好态势。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印发通知,组织开展2023年“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聚焦解决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拓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渠道,通过汇聚各方资源搭建平台,活动推动了大中小企业在各方面深入合作,有利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5月11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前4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29.1万辆和222.2万辆,同比均增长42.8%。 汽车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汽车消费是支撑消费的“大头”,是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领域。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汽车投诉情况专题报告》,报告涉及新能源汽车多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技术与安全方面:刹车失灵、单方面“锁电”,车辆配置与宣传不符,以及售后充电桩安装困难等。 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0,不仅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提振消费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文博+旅游”、背诗歌换门票让旅程充盈文化氛围;汉服旅拍或“赴淄赶烤”,美食之旅带动沿途酒店景区消费复苏;在订票平台“捡漏”出游或租个房车短途露营,或投入人群或融入自然,一段旅程帮助身心再次积蓄能量……今年的“五一”假期,不仅各项消费数据亮点纷呈,旅游的新模式、新创意、新趋势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旅游市场加快转型升级,更以创意创新推动“旅游+”发挥协同共进的新力量,释放旅游市场强大消费潜力,在不断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为全国消费提质和经济转好注入更大信心。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除了医美圈内频频转发,普通消费者也纷纷点赞,一个有实实在在市场需求,但又乱象丛生的行业将迎来整顿、再出发。
修拉链、配钥匙、钉鞋掌……看似不起眼,却关系到居民日常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怀念起这些街头小摊。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消费,一头连着宏观经济大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是人们体现经济获得感的主要途径。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部需求将会趋向萎缩。
成都海关1月办理新增海关报关单位备案478家,在逢春节假期情况下,仍较去年同期增长17.73%,单日办理量同比增长近50%。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
孩子花大钱买了玩具卡片,家长能否追回钱款?近日,某地消保委针对一起典型消费投诉发布了相关消费提示,使这一话题受到公众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纲要》指出,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