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关总署发布了我国2024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情况。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3.85万亿元,同比增长5%,规模再创历史新高,顺利完成质升量稳的目标,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更加稳固。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发布了《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了今年实施“两新”政策的总体考虑,将深入推进重点部署的“四大行动”,持续发挥“两新”政策既利企业,更惠民生,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要作用。
国家统计局12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宏观政策效应继续显现,工业服务业较快增长,就业和物价总体稳定,社会预期得到有效提振,积极变化进一步增多。四季度以来的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好于三季度。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聚焦打通堵点卡点,系统谋划推进,突出改革创新,旨在着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为推动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供指导。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社会物流成本水平总体保持下降态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12年的18%,降至2023年的14.4%,即每创造100元GDP所支出的物流费用,从18元下降到14.4元,成绩显著。
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开幕,苹果、特斯拉、高通等众多外企积极参展。尽管第二届链博会展览面积由首届的10万平方米增至12万平方米,但仍然“一位难求”。
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融资支持,加大对外贸企业减负稳岗支持力度……国务院新闻办日前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举措,释放了为企业纾困解难的鲜明信号,为稳外贸、促增长注入了强大信心。 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三驾马车”之一。
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拉开帷幕,世界再次进入“乌镇时间”。这座古镇的夺目光彩,辉映着网络空间的“时”与“势”,启迪着全球网络文化的当下和未来。
在分论坛上,与会人员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治理、人工智能负责任开发与应用等议题展开讨论;在“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最新应用成果以及多家知名企业的AI黑科技集中亮相;在“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上,涉及多个领域的AI+融合场景项目同台竞技…… 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嘉兴桐乡启幕,本次峰会的主题,“拥抱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围绕前沿理念、科技、场景等,全面聚焦人工智能。更加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发展及其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影响,及时回应各方对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的关切,人们方能在凝聚共识中促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更好造福人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7007亿元,同比增长4.6%,比上月加快3.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1.2%。1—10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60219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出口增长6.7%,进口增长3.2%。
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即将拉开帷幕。在信息技术风起云涌、加速迭代的当下,这场一年一度的数字盛会,见证中国互联网行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程,成为推动数字变革、数字创新、数字治理的重要平台。
2009年,中国汽车年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千万辆,15年后的今天,中国新能源车年产销量有望突破千万。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同时还是落实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主体。
近些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回溯2020年,市场预测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新车销售中的占比将在2025年达到25%。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重塑生产方式,是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特斯拉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并与行业共享创新成果,与中国乃至全球行业伙伴一同成长,共促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
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产销量创历史新高。十余年间,中国品牌发展迅速,背后的产业基础逐步壮大,由奋力追赶、并驾齐驱、弯道超车,到今天的“全球车企看中国,发展机遇在中国”。
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特别是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总体实现良好开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较去年提高1.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一些可喜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增添了底气。
围绕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以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等,新增发布农业农村领域相关国家标准169项;发布《餐饮业反食品浪费管理通则》等一系列国家标准;在婴童用品、家用电器、化妆品等重点消费品领域制定国家标准241项……不久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中国标准化发展年度报告(2023年)》,彰显了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显著成效。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关于2023年全国汽车和消费品召回情况的通告》显示,2023年,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214次,涉及车辆672.8万辆。今年刚好是我国召回管理制度实施20周年,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累计实施汽车召回2842次,涉及车辆达1.03亿辆。
“春日经济”持续攀升,牵动餐饮、购物、体育等服务消费稳步增长,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注入新动能,这背后既有文旅市场供给端持续发力,更有文旅消费的爆发增长、转型升级。 “春日经济”火爆,既归功于季节性需求的快速释放,也受益于文旅供给的厚积薄发。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最是一年春好处,赏花踏青正当时。
从“国潮”元素融进菜品,到中式主题门店一开再开,再到西式快餐与传统文化代表推出联名限量款,餐饮界出现“国潮”热,不仅好看、好吃、好玩为消费者带来多重消费新体验,也为餐饮消费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今年是商务部确定的“消费促进年”。
据媒体报道,消费者胡女士参与了一项减肥套餐,商家承诺“40日后最少减重13.8公斤”,体验费只要几百元。而胡女士实际体验该减肥套餐后,仅用时7天,消费金额就变成几千元,不到一个月就花了近3万元。
近期,一种“假水”玩具在儿童中广受喜爱。这种玩具瓶身上印着“乳酸菌”“气泡水”等字样,瓶内液体呈透明或者半透明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有些“假水”还散发着香味,从外观看很像一瓶小饮料。
雅万高铁是印尼和东南亚第一条高速铁路,也是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两国务实合作的旗舰项目。 雅万高铁推动印尼进入“高铁时代”,为当地旅客提供了更加安全、绿色、高效、舒适出行方式的同时,更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民众生活。
今年“双11”,国货品牌成为备受瞩目的赢家。 数据显示:在天猫上,243个国货品牌进入“亿元俱乐部”;在拼多多上,蜂花、郁美净、上海药皂、孔凤春、百雀羚、珀莱雅等国货美妆销量增长显著,部分热销单品销量增长超过20倍;在唯品会上,95后成为该平台国货购买量增速最快的群体之一,并且80后、70后也越来越认可国货品牌。
今年“双11”电商购物节,不光是年轻人购物的“节日”,许多老年消费者也加入了网购大军。曾被视为“保守”的银发一族,在消费市场上的表现越来越活跃,成为“双11”不可忽视的力量。
近几年,随着短视频、直播的蓬勃发展,“达人探店”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正逐渐崭露头角,为餐饮等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与传统的广告方式不同,“达人探店”更注重口碑传播,通过达人的个人影响力和专业知识,为商家带来更精准的客户群体。
很多经常线下购物的消费者会发现,身边折扣零售店铺多了起来,特别是近期,一些比较大的实体零售商纷纷在店内增设专区,试水折扣业态。折扣零售行业“升温”,既是对经营模式的调整尝试,也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采取的应对策略,可谓顺势而起。
11月5日至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将在上海举办。全面恢复线下举办的本届进博会规格高、活动多、参展热情高,可谓亮点纷呈。
金秋十月,之江大地,亚运盛会即将落下帷幕。人们对杭州亚运会有许多形容,“惠民亚运”是其中之一。
黑龙江开展“约惠龙江 秋荟优品”系列活动,聚焦汽车、家电、百货、服装、餐饮等领域,将发放消费券5000余万元;北京发布“月光下的北京”城市夜游指南推荐榜评选活动,激发夜经济消费动能;重庆14部门联合印发相关通知,提出12条措施促进和扩大家居消费……中秋、国庆双节将至,各地政策密集发布,“消费引擎”再提速,丰富多样的促消费活动,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好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