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来论:从内到外精准发力,破解图书馆“一座难求” 六年级小学生邓敏早上6点半就到达24小时自助图书馆,终于抢到一个独立座席;29岁的林传程每天打卡24小时自助图书馆,学习时间10个小时起步……如今,到图书馆去学习日渐成为城市新风尚。与此同时,一些城市图书馆“一座难求”也引发广泛关注。 公共图书馆不仅是人们获取精神食粮、增长知识技能的重要场所,更以其自由又规范的特点,成为许多备考人和上班族的“文化充电站”。
人民热评: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警惕虚假的“境外见闻” 近期,有网民在网上发布有关“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的视频,引发大量网民关注、讨论。经查,杨某江(男,22岁)伙同其女友陈某心(女,25岁)为博取关注、吸粉引流,以直播带货、牟取利益,共同策划、拍摄了以上虚假视频并发布在短视频平台,误导公众产生错误认识,扰乱公共秩序。目前,公安机关依法对杨某江、陈某心分别处以行政处罚。
“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思想纵横) 小孩子成长太快,而衣服太小,就得“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在浙江工作期间,针对义乌发展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习近平同志曾打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方。彼时的义乌发展迅速,但面临一些体制机制束缚,就像不合身的小衣服,限制了义乌这个“成长快的孩子”继续大步向前。
深刻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宪法理论和宪法实践的原创性贡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贯彻众论)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的核心要义中,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占据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法律依据,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最高法律规范。
感悟“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金台随笔)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空里努力着,而正是“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共同书写了绵延不绝的历史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为高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理想·价值·人文精神”的主题报告,在讲到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时如此发问。答案是:“把它放到大海里去”。习近平同志总结道:一个民族的理想就是汪洋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一条河里的时间观(现场评论) 既要秉持“以百年、千年为计”的历史耐心,又要胸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历史主动,在效率与质量的统筹兼顾中扎扎实实向前走 既紧盯当下最迫切、最要紧的事情,又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是“人的发展的空间”。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在亚洲最大“水上立交”工程中得到具象化呈现。 位于江苏的淮安水利枢纽核心区,将千年治水史浓缩于3平方公里的空间。
让托管有意思有意义 刚刚过去的2025年暑假,各类托管服务成为不少双职工家庭的选择。往细处看,部分托管服务却有些变味: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类内容被“巧妙”植入日程表,有的甚至直接用上了奥数、超纲教材。 明修“托管”“素质拓展”“思维训练”栈道,暗度“超前学习”“隐形补课”陈仓,本该是孩子们放松身心、发展兴趣的假期时光,却被包装成“第三学期”,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更让托管服务成为放大教育焦虑的动因。